精于中医学的人士一定同意“中医是时间医学”的看法。无论医著《黄帝内经》中有关五运六气的讲解,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还是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等医学经典,无不将时间体现在起病、诊病、治疗、康复等各个方面。如《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言“……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伤寒杂病论》有关太阳病的论述中则有“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而《温病条辨》则中“春温”、“冬温”、“秋燥”、“暑温”、“伏暑”……。这些均体现了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时间观,也就是说,由于时间不同、气候不同,中医判断疾病性质、病因、治疗方法等方面均有所不同;而相同的时间、气候条件下,不同的疾病的起病、诊治则可以相同。也就是通过时间、气候的判断可以直接判定人体所患何种何类疾病。
举例来说,当寒湿气候当令之时,不论是风湿性关节炎病情转重,还是肿瘤、肝病、肾病、胃肠性疾病等加重,均提示这个时令下,治疗用药需要重用散寒除湿之味,以提高临床疗效。刘力宏教授在其所著《思考中医》一书也产提到他治疗上腭的恶性肿瘤、坐骨神经痛、胃痛三个病均用同一张方,就是《和剂局方》书的五积散,结果发现,除恶性肿瘤的这一例因特殊的原因没能服药以外,其余两例都有不错的效果。原因就是他认为当时是寒湿当令,而且湿邪特别重,有点像春天,只有春天才这样潮湿,才引起了那三个病的发作,所选用了一样的处方治疗,而且有明显效果。前面提到过的名老中医蒲辅周老先生,前后两次同是治疗乙脑病,但用药却不相同的经验,也说明中医特别重视时令与致病的关系。除此之外,有关“子午流注”,“春温夏暑秋燥冬寒”的时相认识,也对患病、疾病转归、诊病及治疗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与中医不同,西医则主要是强调“细菌、病毒”的致病性。不论你何时患的病,如果“细菌、病毒”是一样的,治疗就是一样的,如果没有效果,则会考虑是否这些“细菌、病毒”出现了变异。而一旦变异,目前又没有有效药物,那就只能慢慢等待新药的出现了。事实上,只要人类必需在一个有多种多样生物的自然环境下生存,那么,人类的身边及身体上“细菌、病毒”就会无处不在,并与人体和平共处。而它之所以致病,那也是有条件的,它们只会对那些适合它们生存的机体产生致病结果,所以,是否患上病,主要还是看各人的身体状况强弱,其次才是“细菌、病毒”的伤害力量强弱。人体内的细胞数量10万亿个以上,每个细胞都相当于一个“细菌或病毒”,他们聚在一起应该是无所不胜的,生病之时,只要能充分调动机体的自愈能力,是没有什么病菌不可以战胜的。从这一点上看,中医的“时间、气候”观,应该更能体现疾病的产生、发展及康复的全过程,也更能指导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