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田痣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但是一见到太田痣之后,你可能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太田痣是属于一种真皮黑色素细胞异常增生而造成的。太田痣一般极大,如果出现在脸部,则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影响。但是目前能够有效的去除太田痣。因此如果觉得这种太田痣给你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可以选择去除。
基本信息:
太田痣是一种真皮黑素细胞增生性良性皮肤肿瘤,不仅表现为皮肤粘膜的色素沉着,亦可累及其他脏器,从太田痣 而表现出一系列合并症。因1939年首先由日本医生太田(OTA)予以系统描述,故名。
太田痣多见于黄种人和黑种人,而白种人中少见。在日本,发病率据报道为0.89%,而国内的调查则显示为0.16%,低于日本的水平。太田痣多发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4,起病年龄自出生至80岁不等,而约55%的患者于出生后2年内发病,其余大部分于2-10岁时发病,青春期后发病者少。据一项调查显示:出生即发病者23.3%,0-1岁发病者25%,1-10岁占10.8%,11-20岁占36.2%,21-26岁占4.6%。可见太田痣的发病高峰有2个:婴儿期和青春期,这可能和垂体激素水平的波动有关。
太田痣人种多见:
太田痣和伊藤痣好发于有色人种, 如东方人及黑人。皮损为淡青色、灰蓝色、褐青色至蓝黑色或褐黄色的斑片或斑点,斑片中央色深,边缘渐变淡,偶尔色素斑的某些区域可隆起甚至发生粟粒到绿豆大小的小结节。斑点呈群集状分布,疏密不一,或中央为斑片,边缘为斑点。皮损的颜色因日晒、劳累、月经期、妊娠而加重。有的青春期变深扩大。
常见部位:
本病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眶周、颞、前额、颧部和鼻翼,即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二支分布的区域;单侧分布,偶为双侧性(约10%左右),约2/3的患者同侧巩膜出现蓝染,结膜、角膜、 虹膜、眼底、视神经乳头、视神经、眼球后脂肪及眶周骨膜也可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