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肠炎就是一种恶性治肿瘤经过放射后引起的一种肠道性并发症。它的病发部位可能出现在小肠结肠和直肠等任何地方,而且话说性结肠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的可以在治疗后能自行愈合,而慢性的,很可能在很多年之后才会变化。那么放射性结肠炎能够活多久呢?
1.什么是放射性肠炎?
放射性肠炎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分别可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故又称为放射性直肠、结肠、小肠炎。不同部位的肠道内辐射耐受量的强弱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横结肠、回肠、空肠、十二指肠。放射性直肠炎最多见,发病率可达10%~60%。
根据肠道遭受辐射剂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发病的缓急,一般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放射性肠炎多发生在放射治疗后数周,一般能自行愈合,放疗结束后6个月肠粘膜组织康复。慢性期发生在12个月以后,晚者也可能在放疗结束后数十年出现,常给病人带来巨大痛苦,后果严重,病残率及病死率较高,部分需外科治疗。
2.什么病人容易发生放射性肠炎?
肠道放射性损伤的主要促发因素有:
1)放疗剂量和设备:放射治疗总剂量,放射野范围,放射时程及剂量分割等都会影响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现代直线加速器能够使深部肿瘤组织接受更高剂量的放射线治疗,通过计算机辅助放射剂量测定技术,照射野的设计更加精确,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更小。
2)有无腹腔手术史: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既往手术会增加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 ,对此通常的解释是手术后粘连可将部分肠管固定而接受了过量放射线的照射。
3)身体素质:体态消瘦的病人、女病人及老年病人下垂至盆腔的小肠较多,这些病人接受盆腔放疗,发生小肠损伤的危险性增高。
4)联合化疗:实验和临床研究都表明,无论是于放疗的同时化疗或化疗后紧随着放疗,都能够增加放疗的疗效。不幸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放疗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作用也加重。多种化疗药物具有这种作用,包括52氟尿嘧啶、放线菌素 D、甲氨喋呤及阿霉素等。
5)血管堵塞:导致血管堵塞的疾病可能会增加放射性肠炎的发病率。De Cosse 等[ 14 ] 证明放疗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与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肠炎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放射性肠炎有哪些表现?
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在治疗早期,疗程结束后不久或治疗后数月至数年。
急性放射性肠炎:由于神经系统对放射线的反应,早期即可出现胃肠道的症状。一般多出现在放疗开始后1~2周内。恶心、呕吐、腹泻、排出粘液或血样便。累及直肠者伴有里急后重。持久便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便秘少见。偶有低热。痉挛性腹痛则提示小肠受累,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粘膜水肿、充血,严重者可有糜烂或溃疡。
慢性放射性肠炎:慢性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症状通常发生于放疗结束后12~24 个月,但晚者亦可能在放疗结束后数十年出现。所以对有盆腹部放疗病史、因腹部症状而就诊的病人应考虑慢性放射性肠炎之可能,在考虑原发癌症复发之前应该排除放射性肠炎,病人可能会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前驱症状期,如吸收不良,经常只有亚临床表现,此外乙状结肠直肠炎可能是慢性放射性肠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本病是一种进行性加重的疾病 ,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绞痛和体重下降,继而出现腹泻和里急后重,这些前驱症状可持续数周至数年,最后出现肠梗阻、肠穿孔、肠道出血或肠瘘。
放射性直肠炎:常出现于照射后6~18个月。症状有腹泻、便血、粘液便和里急后重、大便变细和进行性便秘或出现腹痛者提示肠道发生狭窄。严重的病损与邻近脏器形成瘘管,如直肠阴道瘘,粪便从阴道排出;直肠膀胱妆可出现气尿;直肠小肠瘘可出现食糜混于粪便中排出,也可因肠穿孔引起腹膜炎,腹腔或盆腔脓肿。
放射性小肠炎:小肠受到放射线严重损伤时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血样腹泻。但晚期表现以消化吸收不良为主,伴有间歇性腹痛、脂肪泻、消瘦、乏力、贫血等。
放射性肠炎引致的并发症主要有肠狭窄和肠梗阻、直肠阴道瘘、直肠膀胱瘘或回乙结肠瘘、胃肠道溃疡和穿孔以及诱发结、直肠癌。放射性肠炎的病人常合并有放射性尿路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