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晚婚晚育率高,很多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年老时子女还未成家立业,子女在客观上还不足以担负起赡养老人甚至赡养多个老人的重担; 由于只有一个子女,父母更重视子女的感受,理解子女的处境,这使独生子女父母从主观上降低了自身对子女照顾的期望; 第一代独生子女双独婚姻比例高,子女赡养老人的困难增大; 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得到子女照顾较少,但承担照顾上一辈和孙辈的压力较大。(记者 陈青 通讯员 周敏华)
导语:当第一代独生子女们长大成人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这些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了,我国的传统观点都是养儿防老,但是现在由于学习、工作等原因,不得不离开父母,因此养老的问题就不仅仅是家庭的问题了,已经上升到了社会的问题。而这时候的老人并未做好心理准备。
作为全国最早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地区之一,上海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正逐渐加入老年人口行列。昨天是世界人口日,以普陀区为例开展的《上海市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及养老问题研究》显示,家庭养老保障不足、社会养老不够成熟,令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老年生活面临双重矛盾,他们的养老问题开始由家庭问题变为社会问题。
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
调查显示,由于受子女、祖辈、孙辈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依靠子女养老的基础薄弱,第一代独生子女赡养老人的家庭问题由于普遍存在而演变为社会问题,成为上海老龄化社会中的突出问题之一。而目前整体上社会养老模式还不够成熟,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首当其冲成为“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型过渡的典型,面临和承受着双重压力和矛盾。
专家分析认为,随着上海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将趋于高龄化,其中生活半自理或不能自理者会越来越多,对社会养老的依赖程度也将因此而越来越高。然而,目前社会上尚未形成关心关注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的普遍共识,再加上社会养老资源有限,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处于“半真空”状态。
问题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自身对于由“多子女时代向独生子女时代”、“养老家庭化向养老社会化”的转变过渡尚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本次被调查的 1906个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中,29%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表示希望能够依靠子女养老,22%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表示“多子女”的家庭养老是理想的养老状态。
空巢期“早而长”易致精神空巢
空巢期加长,老年空巢变中年空巢、形式空巢变精神空巢,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的空巢综合征明显。上海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第一代独生子女低龄出国留学、就职、异地求学、工作的现象增多,传统的“因子女成家立业而空巢”变为“因子女异地求学就职而空巢”。
按照平均预期寿命70岁计算,中年空巢期可长达25年之久,加上老年空巢期,独生子女父母一生要经历的空巢期将会更长。多子女家庭中,子女一般为交替“离巢”,且子女“离巢”后,由于有多个子女可以交替照顾,多子女家庭更多表现为“形式空巢”,而少子化使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没有经历“形式空巢”就进入“精神空巢”。
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关系着当前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老龄化两大社会热点。专家为此呼吁,政府应该拉起保护网,在政策及法律法规方面,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予以关注,并结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考虑独生子女父母老年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地方计划生育政策。同时,要建立和健全一系列扶助倾斜政策,从多方面体现反哺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理念。
另据了解,普陀区人口计生委聚焦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特困家庭、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从物质、精神、经济等方面全方位解决计生民生问题。目前,普陀区在各街道、镇慈善超市内建立了12个“生育关怀窗口”,计划生育大病、特困家庭共1731人得到紧急救助。该区还连续三年将辖区内的孤儿孤老组织起来共吃年夜饭等,鼓励他们组建特殊家庭,重新体会家庭的温暖。
少子化使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在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上主要体现为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基本养老条件无法保障。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
子女少,子女用于照顾父母的时间和精力更少;
已婚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与父母共同居住的比例低;
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晚婚晚育率高,很多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年老时子女还未成家立业,子女在客观上还不足以担负起赡养老人甚至赡养多个老人的重担;
由于只有一个子女,父母更重视子女的感受,理解子女的处境,这使独生子女父母从主观上降低了自身对子女照顾的期望;
第一代独生子女“双独”婚姻比例高,子女赡养老人的困难增大;
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得到子女照顾较少,但承担照顾上一辈和孙辈的压力较大。(记者 陈青 通讯员 周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