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瘫痪与周围性瘫痪的区别,主要从瘫痪部位、临床表现、治疗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中央瘫痪
1、瘫痪部位:中央瘫痪是指中枢神经瘫痪,指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包括脑和脊髓病变所致的瘫痪,通常是大脑的运动皮层,主要是前回运动中枢,以及中枢下降的锥体束受损;
2、症状:表现为肌无力、肌肉强直、强直性萎缩,严重者可出现偏瘫、截瘫症状,表现为痉挛性瘫痪,同时伴有肌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病理性反射主要是因为中枢性神经受损后,对周围神经的抑制作用减弱,出现过度反射。肌束颤动不存在,指的是在静息状态下有一种短暂的肌肉颤动;
3、处理:主要以治疗中枢性疾病为主,如脑梗溶栓、取栓治疗;脑出血、血肿清除及脑保护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中枢性瘫痪,可采用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等方法进行治疗。
二、外周瘫痪
1、瘫痪部位:周围性瘫痪指的是下运动神经细胞性瘫痪,脑部和脊髓外发出的神经,出现损伤导致瘫痪;
2、症状:常以相应节段出现瘫痪,表现为迟缓性瘫痪,周围性瘫痪与受损的周围神经有关,常见的原因是自身免疫性周围性瘫痪、神经炎、糖尿病所致周围神经病、食物和药物中毒导致周围神经病,表现为软瘫、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肌张力下降等。肌束颤动时,腱反射减弱,周围神经功能丧失,无病理体征;
3、处理:可用甲钴胺、维生素B1等营养周围神经的药物。出现维生素B1需要根据病因特点来选择,比如糖尿病引起的血糖,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地控制血糖;如果饮酒过量导致的周围神经瘫痪,就需要补充维生素B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