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通常由皮肤黏膜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而受到感染。寄生在人体的血吸虫有5种:埃及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在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
在一般的流行区,5岁以下的幼儿接触疫水的机会较少,因而感染率较低。5岁以上的儿童渐渐喜欢在湖边或河、沟边戏水、游泳,感染率迅速增加。10岁以后因逐渐参加割草、放牧、捕鱼虾等生产劳动,同时,戏水、游泳者更多,所以血吸虫感染率上升更快。成年后因全部投入农业或渔业生产,经常与疫水接触,血吸虫感染率也就高。老年人因身体衰弱,体力减退,在田里或水中的劳动次数大大减少,接触疫水的机会也随之减少。
二、发病机制
被血吸虫感染的人或动物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血吸虫虫卵,虫卵在水中孵化出毛蚴。毛蚴遇到钉螺便钻入螺体,并在其体内发育成尾蚴。钉螺遇水,尾蚴便钻出来,分布在水的表层,此时人接触疫水,尾蚴钻入皮肤,引起尾蚴皮炎。伺机钻入人或哺乳动物体内,发育成成虫。
血吸虫毛蚴头腺分泌毒素,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在虫卵周围聚集大量细胞,细胞浸润的中央部分常发生坏死,使局部形成嗜酸性脓肿,继而发生黏膜破溃。有时可在会阴部见到瘘管,多数窦道可使病变形成蜂窝状特殊外观。还可引起血吸虫肉芽肿性湿疣。宫颈因血吸虫可引起鳞状上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病灶处形成瘢痕、溃疡及钙化。